鲍氏得姓始祖 叔牙公画像
《姓苑》记载:“鲍,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
源系黄帝大禹
中华万姓皆出炎黄,我鲍姓也不例外。据历史典籍和众多的家谱记载,我鲍氏的人文始祖是轩辕氏黄帝,黄帝因生于姬水之滨因而姓姬。黄帝定历法、制乐、舟车、弓失、巫医,打败了作乱的蚩尤和榆罔之师遂有天下。皇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氏颛顼,颛顼承伯父少昊金天氏玄嚣继为帝。颛顼生鲧,鲧为尧帝臣,尧封鲧于崇上(今河南登封),为伯爵位,尧帝赐鲧姓姒,为古八姓之一。鲧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生禹于僰(音bo)道之石纽村。禹为舜帝臣,时天下洪水泛滥,禹继鲧治水,艰辛备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导黄淮之水入于海,受到天下人的拥戴,受舜帝禅让而有天下。
公元前21世纪,大禹和其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范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禅让制变成了父子世袭制。铁器的广泛使用、新的生产关系,促成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始祖黄帝和开国君主大禹受到了我们国家和人民世世代代的尊崇,黄帝陵和大禹陵成为如今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的祭奠对象。据统计,姒姓至今已经繁衍为123个姓氏,我们鲍氏就是其中五大姓之一。我们鲍氏族史研究会每年都组团参加在绍兴举行的大禹陵祭祀活动。
脉继杞国东楼
夏商时期,就有大禹的后代被封在杞国。大禹五世孙少康帝有庶子封于东楼(今山东诸城),号称东楼氏。其后,氏族发达,在众多的大禹后裔族群里面,东楼公是一位声誉远播的贤者。其后,杞国时封时绝,历史典籍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亡了荒淫无道的殷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周朝本着“追思元圣”的思想,为了继承和发扬历史上历代贤王的功业和道德品质,褒封了黄帝、炎帝、夏禹的后裔。大禹帝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为杞国的国君,奉祀大禹这一姒姓的宗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春秋前后迁到今山东省新泰、昌乐、安丘一带。于公元前445年为楚国所灭。
鲍氏始祖敬叔
杞国东楼公四传到杞武公,杞武公公元前750到前704年之间在位。杞武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敬叔的,因为不是长子,没有杞国君位的继承权,所以到齐国为官。由于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大夫,将鲍邑这个地方封给他作采邑。敬叔公以食采的邑名为姓,人称鲍敬叔。这是我们鲍氏得姓之始也。
先秦时代贵族封地命氏有铸鼎造钟以为纪念的作法。在宋代王俅所著《啸堂集古录》有“鲍氏鼎”的记载,《汉语大字典》中有“齐鲍氏钟”的铭文。这应该是鲍氏始祖敬叔公在得姓之时所铸造的钟鼎,或者虽无法实证按推断却也是应该有的。但在近三千年的时光流逝中,鲍氏钟鼎都已经无法寻觅了。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了鲍氏青铜素命(左素右命为一字,音ling)镈,上有铭文174字。鲍敬叔的曾孙素命铸造了这件乐器,用来祈求齐国国运昌盛,福泽万年;同时享祀追思自己的前辈,祈求先祖保佑鲍氏子弟健康长寿。他表示会严格鲍氏子弟的行为规范,以求子孙永享富贵。素命还追述了自己的祖父鲍叔牙有功于齐,齐侯赐予鲍叔牙封邑和人民,并以此勉励自己奋发努力。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一位大夫。此人因“辅君”、“让相”而彪炳史册,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当年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诸儿、纠和小白。在继承王位的斗争中,小白既无诸儿的长子地位,又无纠得到受宠于僖公的母亲的庇护,而是年幼丧母,外祖家所在的宋国又弱小难为后援,因此实实在在的处于劣势。鲍叔奉命辅佐的恰恰正是小白,其前途怎不令人堪忧!鲍叔牙有一位好友叫召忽的,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另一位好友管仲对齐国的未来更有一番不同常人的分析,认为从个人的素质和人心背向来看,得天下者非小白莫属。
若干年后,齐国经历了因王位更迭而起的内乱。立为国君的诸儿即齐襄公昏庸无道,管仲与侍奉的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则与其辅佐的公子小白跑到莒国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反复劝说与支持下,抓住时机,回到了齐国,夺取了王位,成了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在这场斗争中,鲍叔牙辅定王位立了首功,而管仲却因站在小白对立面,甚至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齐桓公小白成为国君后,理所当然地要把宰相的位子留给鲍叔牙,这于公于私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鲍叔牙却辞谢相位而不受。鲍叔牙的人品与治国之才是人们共知的,其德、才、功,无人能与之相比。鲁国的施伯称鲍叔牙是仁人,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召忽、管仲、鲍叔牙是人所共誉的齐国“鼎之三足”。何况正如施伯所说,鲍叔牙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定位”之功,功莫大焉。而且在长时间复杂的斗争中所表露出来的文韬武略,也是令人佩服的,总之,鲍叔牙相齐,实在是不争不疑之事。鲍叔牙从齐国的发展和前途着眼,有着更深更远的分析和考虑。他要举荐一个人,那就是管仲。
管仲是鲍叔牙小时候的伙伴,相交很深,成为莫逆。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此次推荐管仲取代自己为相,更成为千古佳话。鲍叔牙为了说服齐桓公,从惠民、治国、外交、制礼、军事等五个方面与管仲做了比较,认为自己的德才可以治理好齐国,但却难以使齐国称霸于天下。他真诚地对齐桓公说:“君且欲称霸,非管夷吾(即管仲)不可。”(《史记·齐太公世家》)至于那齐桓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一箭之仇”,鲍叔牙也以那也是“为自己的国君”,做出了令人佩服的解释。并指出,这样的人,如果赦罪重用,必将效忠尽力。于是管仲从异国逃生的“钦犯”而一跃成为齐桓公厚礼相待的大夫,而且被尊为仲父,委以宰相重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重臣。而鲍叔牙则甘居其下,成为共修齐政的“二线”顾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他都坚决支持管仲的决策意见。难怪管仲发出这样的喟叹:“生我者父母,知为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鲍叔牙知人荐贤,实属难能可贵,而“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同上)而这其中也自有鲍叔牙之大功,其声誉甚至超过了管仲。正如司马迁所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多(赞美)鲍叔能知人也。”(同上)这样的评价,即在今日也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鲍叔牙的墓相传在今日之济南王舍大镇济钢新村,所在高地称为鲍山,其墓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鲍山也已被辟为公园。鲍叔牙知人荐贤的美德也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称颂。
从“管仲不荐”看二世祖叔牙公的高风亮节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六四九年),周襄王的异母弟弟带起兵作乱。他仗著母亲惠后的势力,串通伊川、洛水一带的戎、狄,围攻洛阳,想要争夺王位。管仲奉齐桓公的命令带兵去支援周襄王,回来不久,便病倒了。齐桓公很著急,经常去看他。有一天,齐桓公去探望管仲的病情,见管仲双目无神,病情危重,十分著急,握著管仲的手说:"你的病怎么还不见好转呢?万一你一病不起,我还能依靠谁呢?"当时,齐国有名的大臣宾须、宁戚无己经先后去世。管仲叹了口气说:"唉!可惜宁戚死得早啊!"齐桓公问:"除了宁戚之外,就没有别人了吗?鲍叔牙这个人,你看怎么样?"齐桓公心想,鲍叔牙是元老重臣,功勋卓著,和管仲私交又好,且有恩于他,他肯定会同意。不料管仲却说:"鲍叔牙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相,管理国政。因为他老是把别人的过错记在心里。'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问:隰朋怎样?"管仲说:"隰朋为人很谦虚,遇事不耻下问,又能公而忘私,做相是可以的。"说完,却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只是隰朋年纪太大,恐怕活不了多久了。"齐桓公又问:"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十分严肃地对恒公说:"您就是不问。我也要讲的。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您千万不可信任亲近他们。"
易牙、竖刁、开方是什么样的人呢?管仲为什么劝齐桓公不要信任他们呢?
易牙本来是齐桓公的一个普通的臣子,心狠手辣,并且野心很大。他知道,要爬上高位,国君的信任是不可缺少的,便想尽办法接近桓公。他有一手好的烹调技术,先是做了许多美味的菜看,送给齐桓公的妃子卫姬吃,向卫姬讨好,求得进身之阶;后来。他竟杀了自己刚刚三岁的儿子,做成人肉佳看献给桓公吃。使桓公对他信任有加。
竖刁本来是侍候齐桓公的一个小童,总想出人头地,接近齐王。但是他想进入后宫并非易事,为能进入后宫,便阉割了自己。从此齐桓公非常宠爱他,随时把他带在自己身边,在后宫出入。
齐桓公听管仲说不能亲近易牙,很奇怪;便间:"易牙为了让我品尝人肉的滋味,杀了自己的儿子,这说明他爱我超过了爱他的儿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管仲回答说:"对于自己的儿女,人们没有不倍加爱护的。易牙能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杀了,对您又会怎么样呢?"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不可信任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为了能侍候我,把自己都阉割了。他对我的忠心,不是超过了爱惜他自己的身体吗?"管仲说:"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的人,还能对您尽忠吗?”停了一会儿,齐桓公又问:"那么开方呢?他的父母死了都不回国去奔丧,他爱我超过了孝顺他的父母呢!"管仲语重心长地说:"开方放弃了为君的地位来侍候您,可见他的野心更超出易牙和竖刁。这个人更是不要重用他,否则会给国家带来祸乱。"
齐桓公听管仲说得有道理,便问:·"为什么从前没听你说过呢?这三个人在我身边己经很久了。"管仲说:"河岸的大堤挡著,洪水就不会失控。我管理政事的时候好比大堤,总能控制著他们,不让他们为非作歹。现在大堤要垮了,水就要泛滥起来,您一定要当心啊!"齐桓应许著点了点头。
管仲的话传到易牙的耳朵里。易牙气急败坏地马上跑去找鲍叔牙。他说:"老将军,谁不知道管仲是您推荐的啊!可是管仲这个人却恩将仇报!国君让您做相,他却说了您一大堆坏话,推荐了隰朋,我真替您抱不平!"易牙满以为鲍叔牙听了这番话,会恨死管仲。谁知鲍叔牙反倒哈哈大笑,赞许地说:"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推荐管仲的缘故啊!隰朋真是比我强多了。"易牙碰了一鼻子的灰,满面羞愧地溜走了。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六四五年)管仲去世了。管仲的建议被齐桓公采纳,任用隰朋作相。不料,没过一个月,隰朋也死了。齐桓公请鲍叔牙作相,鲍叔牙认为自己不合适,坚决不同意。齐桓公说:"现在朝廷里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你不同意,那么让谁来做相呢?"鲍叔牙这才说: "我的缺点您是知道的,那得把易牙、竖刁、开方赶走,我才接受任命。"齐桓公说:"这事管仲早已说过,我一定照办。"当天齐桓公就赶走了这三个人,并且不许他们再人朝。
鲍叔牙作了齐国的相以后。管仲的政策还能继续施行,所以霸主的地位齐国还能保持。
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可以看出,鲍叔牙有知人之明,他向齐桓公推举任用了管仲,使齐国富强起来。后来,管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推荐鲍叔牙接替自己作相,而是推荐了比鲍叔牙更适合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做得对,没有因此责怪管仲。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同时又都以国事为重,绝不结党营私。后人一直推崇他们这种真正的友谊, "管鲍之交"就意味著这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