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皖西鲍氏 >> 鲍氏慈孝文化活动事记
鲍氏慈孝文化活动事记

我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空气清澈的早晨,我来到六安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办公室。这里只有一位办事人员,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静静地、不漏声色地听我叙说我的来意和目的。他眼睛看着我,我努力想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他对我说话的评判。我把话说完了,他很老练地对我说:“你说你们想申报六安鲍氏慈孝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说你们已经在鲍楼建了规模很大的鲍氏宗祠。可是我想告诉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是非物质,即是不以物质文化为存在形式。遗产是指这项非物质文化必须在时间上超过一百年。请记住超过一百年!你们现在刚刚建的祠堂,连遗产也算不上。”他站起来,离开椅子,离开办公桌。“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哪些项目,如果要我来给你解释,一时很难说明白。既然你对这件事感兴趣——看出来你对这事也挺认真,那我就给你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政策性、法律性的,有些是申遗项目的操作性指导,你拿回去,认真阅读,或许对你有好处。如果你们所掌握的材料有符合申遗条件的,可以把这些材料整理起来,再来找我。但是我必须告诉你,现在离我上报材料的时间只有十天,你得快呀!”我从他手里接过几本资料,便离开了。

  长期以来,在我的思想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总以为鲍氏慈孝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现在,当我需要回答诸如它是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却语无伦次,连句最普通的判断语都表达不出来。我有些怨自己,甚至有些责怪。这天,我只坐了一段公交车,下车便步行五公里回到祠堂——不是没汽车可坐,而是我在思考问题中忘记了。夜里,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从床上爬起来看资料,关掉电灯,独自坐在那里想问题。我决心梳理出六安鲍氏慈孝文化的脉络,用我这支“不朽”的笔,写出“六安鲍氏慈孝文化”“不朽”的篇章。

 

  有位在六安“皖西学院”读书的鲍氏后生,他携女友于甲午清明来祭祖。那女孩的老家离黄帝陵不远。他们都读中文系。我因为忙,根本上就没见到这对情侣。祭祖后的第二天早晨。小女孩给我打来电话,满口标准的普通话,她彬彬有礼地叫我叔叔,说她昨天参加了“我家清明祭祖活动”对她影响特别大。她现在正跟秉晖谈恋爱,本还没打算嫁给他,可是昨天她所看到的一切,她所领略的感受,真的让她震撼。她想,她如果嫁给了秉晖,成了鲍家的媳妇,成了鲍氏的孩子,这将是她的荣幸。她说她写了篇文章,题目是《清明我祭祖》,已经发到我QQ里,她要我有时间打开看看。

  六安鲍氏清明祭祖活动已经有近七百年历史。迁六始祖鲍暹 ,由徽州棠樾来六安做学正,因公事在身,每年不能回棠樾祭祖,便在六安家门口带领子孙烧纸遥祭。暹公的后代继承了这个传统。每到清明前后,六安鲍氏的后代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慈孝里”,参加六安鲍氏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甲午清明祭祖的首祭日安排在星期天,所以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都有机会来参加。

  《清明我祭祖》的开头有首小诗:“清明前后祭祖多,烧纸焚香连鞠躬。鲍氏后生哪儿去,慈孝里隐词宇墓。”这篇小品文,描写了甲午年(2014)清明祭祖活动的部分场面。

  “春天的早晨,淡淡的轻雾绵柔地敷着在皖西东山文化史苑。那里的建筑,那里的树木,那里的鲜花和小草,连同那里的文明全都朦胧地掩映。“六安慈孝里”五个闪动的大字,似乎从石牌坊宽阔的胸口间缓缓地向我眼睛移过来。牌坊下条石砌成的桥面,旧青石上一道道车辙似有古时独轮旱车滚动的吱吱声。我生平第一次感觉我置身在古老而又陌生的地方。我仔细地读了牌坊两边锲雕的对联:‘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参军文藻留先荫,司隶声华裕后昆。’我是读中文的,虽然我不能完全读懂这两幅联,但我了解对联的文化内涵和对联所在情境的象征性。这里是祭祖的场所,且这个氏族在历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和承载这一文化的人物。石条路呈圆弧状,我上到顶点才发现,这原来是座圆孔桥。两边洁白的大理石桥栏,配以雕琢精细的桥屏,中间一块桥屏嵌着三个苍劲的大字‘玉带桥’。桥下一片清清的绿水,清淡的雾正如层层叠叠的云向上升腾,我好像就在了云雾之中,有些飘飘然。一阵风吹过,沿河两边并不高的樟树,刚刚发芽的青柳都摆起婀娜的身躯,从这些树干散发的清新鲜香顿时包围了我,恰在这时,秉晖把我搂住。我不知是陶醉在这自然的环境中,还是陶醉到爱的甜蜜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有些昏昏然,有些不知所措。

  “当我镇定下来时,太阳升起来了。皖西东山文化史苑的轮廓全出现在我眼前。刚刚还空旷的史苑,这时人流如织,远远近近停着小汽车、电瓶车、还有自行车。孩子们一个个活鲜漂亮。小女孩扎着‘冲天’小辫,男孩大多留着‘粪铲’头。他们在苑内跑,在苑内跳,在苑内追逐、嬉笑。

  “秉晖拉起我的手,我记得我还是第一次如此顺从地让他抚弄。我们随着人群走。在我的思想里,这时全是空白。我不知道是自己走着的,或是被他牵着的,无意识地来到墓地。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叫‘六安鲍氏祠宇墓‘。有对石狮守墓。它们对所有来墓地的人都露出可亲的笑脸。我没见过如此逼真的石物。我对秉晖说,你看它们多相好,一定相好了很多年。公狮抱个大大的球,母狮搂着“小男狮”。他俩扭着头对视、对笑、对亲。旁边有块黑色大理石碑写着石狮简介:原来这是清乾隆年间榜眼鲍友智坟上的器物。具考这是宋代的产品,相距近千年了。

 “‘六安市鲍氏祠宇墓’特大,坟冢一米多高,表面覆盖一层青草,长草蔓延,顺墙向下伸展,草叶上挂着很多露水珠儿。墓前石碑高大雄伟,上面雕有祖先的名字。墓后一横墙,刻写铭文。铭文记载了墓中人物的生平事迹。我当然全文阅读。铭文下的落款写的是‘全国鲍氏族史研究会,六安鲍氏族史研究会。’不知这篇铭文出自谁手,从文体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看都是上乘之作。其叙述墓中人物的事迹,凸显‘六安鲍氏慈孝文化’的真谛。

  “祭祖开始了。墓地全站满了人。春天的太阳驱走了所有的雾瘴,整个史苑充满了金色的阳光,环抱在青翠的绿林中。墓南侧,墓西侧临塘,塘水涟涟,更显得风光秀丽。主持人领着群人默哀、鞠躬、叩头。不论是大人或是不懂事的儿童,都做得认真。我一直认为这些迷信的事不要认真做。可是今天,我都不能自己,也认真起来。在做每个动作时都叮嘱自己真心去做,因为心诚则灵啊!”

  文章最后说她今天收获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同时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爱情。

 

    要说打谱醮这种民俗活动,实实在在不是六安鲍氏的专利。大凡修谱,不论户族大小,只要新谱出版,都会举行这一活动。只不过六安鲍氏做这一活动时场面较大,参加的人数也多。有时,我们不但请道教做场,还请佛教做场。如果道佛两家同时做场,方圆百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这时道家的各路神仙,佛家的各路菩萨,鲍氏的各辈先人们都被请到这里,场面不要说很精彩。

   从前,我也曾听说过“打谱醮”,可我从未真正经历过。我因参与修谱,老人们说修谱者不主持“打谱醮”,你工作的再出色老祖宗也不领人情,因为你没有全部完成程序。我懂得什么是善始善终,我根本上就不是虎头蛇尾的人,所以我便决定负责这次的“打谱醮”活动。

   “打谱醮”订于农历十月初一。十月初一是冬令的开始。冬为藏,为乾卦之首。乾道行健,元亨利贞。乾为天,三爻具阳,为吉祥日。现在我国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候,新谱出版,所以我决定“醮”场盛大。我们请道佛两家来祠堂设坛。当几家商谈设坛事宜时,却遇到了问题。因道家、佛家和我鲍氏祖先同场做道,谁为首领便成了难题。

   这里,首先要弄明白“打谱醮”的主题是什么。“醮,祭也。”“谱醮”祭谱也。谱内记载氏族先人,祭谱即祭祀祖先。“打谱醮”即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若是别的氏族打谱醮,请来道佛两家设祭坛,其首领则应是“道教”,因为道家的最高神是“玉皇”大帝。佛家的最高统领为“如来佛”。当然,如来佛本领超群,但他不是玉帝,他也要遵命“玉帝”的旨意。不过“玉帝”和如来都是人们精神上的人物,可鲍氏的祖先“黄帝”和“大禹”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帝王”。六安鲍氏“打谱醮”,道佛两家谁也不敢不把“黄帝”“大禹”请来。这会儿鲍氏祠堂内设坛的道士们、僧人们面面相觑,谁都拿不出主张来。这是他们从未遇到的难题。最终,他们把“球”踢给了我。他们都认定这事应由我来定夺。

   我先问道长:“你们的教主是谁?他们说是张天师,即张道陵。张天师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沛国丰县(今江苏)人。后人尊他为张道陵、张天师或祖天师。他自称“太清玄元,说太上老君 “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是他在《老子想尔法》中第一次提出了“道教”一词。张陵儿子张衡为第二代天师,张衡子张鲁为第三代天师。可天师之前是谁,张陵之师则是老子和庄子。要知道道家真正的创始学说则是“黄老”。黄即黄帝,老即老子。黄帝和老子主张以清净之术治天下。后来的庄子有“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和南冥乃黄帝所治之天下也。我又问僧人们:佛何来?答: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西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历史上认为,佛教的传入是黄老的附属与补充。今在黄帝后裔祭祀黄帝,本应听命于黄帝。

唏嘘!黄帝之伟大,乃我鲍氏之伟大矣!

于是,设坛被统一。以鲍氏宗谱为主坛,以道教为左,佛教为右,分立主坛两侧。道教请玉帝、天师诸神,佛教请如来观音诸佛。主坛自然请黄帝、大禹、叔牙公……及六安鲍氏暹公、榜眼友智公、将军起豹公等。神龛上摆酒、鲜果、三牲等祭品。道着道装,佛穿僧衣。用黄绿纸由道佛两家写出文字贴在道坛的周边。祠堂正门设灯、设旗。两家各配喇叭轮换播放音乐。十月初一早八点,祭祀活动开始。为使两家三方行动不紊,我们按时间先后安排活动场次。道佛间隔,祭拜仪式统一进行。

法事由道家开始。主道人沐浴后着道袍,向神像跪拜叩头、诵念经文,请各路神仙、鲍氏各世祖到位。鲍氏户尊代表全族宗亲在祭坛前跪拜叩头。这时,海螺吹响三声后,道士们开始诵经。这时大锣、小擦锣、道板、唢呐等乐器同鸣。此景深沉,庄严肃穆。主道人领唱经文句首,其余道士跟唱,声韵柔润,抑扬顿挫。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诵经文一遍。第二天夜里,由鲍氏户尊或传承人做首,手持一支香,道主随后,族人持香跟进,围着祭坛周围跑,其时念经声、器乐声不断。木鱼随敲,围坛声脆,这叫跑五方。五方为东南西北中,喻四周归中央。直跑到第二天辰时。辰时到了,由传承人捧一圣盘,盘上放一只能盛水的器皿,器皿上用一把大红伞罩着,继续由他领头,道师们吹着乐器,到有清水的河里取圣水。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把水取回来,再绕场一周,把圣水放在祭坛上供着,道士们再诵经文。这时鲍氏族人每人领香一支,双手高举过顶,按辈分依次向祭坛跪拜。三叩首后起身。待族人把头叩完后,这一活动结束。

期间,在跑五方的间隔时,选择祭坛外的某个地方,烧孤衣。孤为某些没有子嗣的孤单魂灵。事先由族间指派年老孤单者(不是本族后裔也行)为孤魂们制作衣服,材料由鲍氏族人提供。做好的衣服用担子或车送到祭地,再由制衣者烧给孤魂们。烧孤衣时配以烧纸钱,这是慈善的表现。对于本族的孤魂则特设祭坛。祭坛上设有灵位。有的灵位上还写有名字、出生和去世的时间。这里不仅烧衣、烧纸,而且焚香,还有部分鲍氏孙裔为其叩首。这种仪式表明,凡我鲍氏族人,无论你有无子嗣,这个氏族的后代都为你祭祀。

过去,六安鲍氏凡打谱醮时,均在祠堂门前设“斋饭”。过往行人,方圆几十里的贫穷人、乞讨者,只要赶到这里都能饱食一餐。他们饱食后,也都顶香对谱叩拜。所以,六安鲍氏“慈孝”的名声播及四方。今天,凡在打谱醮期间前来参观的外族人,都被请入祠内,周到的招待。

佛事是僧人们念佛和超度。以鲍氏先人为主体,分时段为这些先人超度、诵经。对其重要人物则每人超度。我们提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生逝时间。把这些人物按历史时间划分为古代、近代和当代——当然这是我的意思。古代以黄帝为首,大禹、叔牙公、鲍宣、鲍昭直到棠樾荣公。近代以迁六始祖暹公为首,接着是德公、辅公、广公、凤来公和德芳公。当代以令闻公为首,直至近百年前的著名人物。其中有榜眼友智公、友信公、起豹公。僧人们先于坛前叩拜宗谱,并由鲍氏族人代领,绕鲍氏祠三圈。六安鲍氏宗祠为三进两天井六包厢。第一进挂牌文史苑,其内展全国鲍氏世系简图和六安鲍氏全景世系图。从第一进到第二进的中间两边走廊,周围墙布满功德碑。第二进“世杰堂”,堂内布展鲍氏历史上有重要贡献人物的事迹,特陈列了明清两朝皇帝的三十七道圣旨。二进到后进的中间是包厢,东西各三间,供奉着六安鲍氏先人的灵位。正殿内供奉祖先塑像。黄帝、大禹、叔牙公为坐像,其余是站像。正殿两侧设两大屏风,屏风下立一只大鼓和大钟。众僧从左至右绕殿三周,这时钟鼓齐鸣,众僧为鲍氏各先祖叩拜,并在每位先祖像前焚香。诵经超度每像都做。当对每位雕像超度完后,全部僧人并立在下首,对所有先人像鞠躬。敲木鱼的僧人跟在鲍氏族人身后,当回转到六安鲍氏先人牌位房时,在每房门前做一次鞠躬。世杰堂和鲍氏世系图下也同样做鞠躬。

僧人们也要绕坛跑五方,其动作和流程与道家相似。不过他们没有吹奏乐,只有打击乐。所有僧人在诵完经时,其收尾句是“南无阿弥陀佛”。

 

六安鲍氏冬至祠堂过年,在六安地区或是独有。冬至这天,人们多有祭祀活动。这天六安人的特色是吃烀南瓜。我们六安鲍氏自明中期在鲍家湾建祠堂后,这天就被订为过年日。不过,到祠堂过年不单单是来吃酒,凡保谱者必须把宗谱带到祠堂,名曰会谱。有户长或者管祠人对每部谱进行检查、核对。家谱过夏时要翻晒。如果发现保管不当,祠堂有权将谱留下,待户下讨论后另择保管人。

冬至过年这件事,六安鲍氏宗谱没有文章记载。我小时候,常常听长辈说一些祠堂过年的故事。这天是六安鲍氏全族大团圆的日子。只要你是鲍姓子孙,无论贫富、贵贱,不管个人身份高低,在祠堂里一律平等。按照辈分排定坐位。过年时的饭菜一律由祠堂公费支出——祠堂里的费用大多由族人捐赠。贫穷人家,平时家里生活艰苦。到祠堂过年时可多带几个孩子。因是本族子孙,所受礼遇相同。特困人家,祠堂酌情送些米肉。因冬至到过年时间不久,能让孩子们过个好年。老人们说,每到冬至过年日,祠堂里座无虚席。

新建宗祠恢复冬至过年的这一天,是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我因整理谱稿,就住在祠堂。早晨,北风呼呼地刮,细碎的雪花被风刮得直往门上撞。我透过窗子,想看看远处的道路上有没有行人。雪与雾混起来,把天空蒙住了。我看看昨天购买的肉和酒,心里话,大雪天谁来。现在人,谁家里缺吃少喝的。祠堂没装自来水,吃水用水泵抽地下水。我怕天上冻,打开水泵准备把水放满。门口突然来了两个人,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他们每人头上顶着塑料雨衣。老人进门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来祠堂过年了。”他一定在小时候到祠堂过过年。

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两只粗眉下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出一种非凡,孩子唇红齿白,两眼闪动着精明的光辉。老人对我说,他们离祠堂三十多里路,早晨坐公交车过来的。紧接着人们三三两两往祠堂里来。

父子争死雕像前围了一群人。我听到有人在那里喊我的名字。我冒着雪来到那里,有人向我提出个问题,他指着铭文上乾隆皇帝的御书说:“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有的版本是“衮绣”江南第一乡,到底谁正确。他又问:棠樾有两位名人,一个叫鲍漱芳,另一个叫鲍廷博,他们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因为我不了解这位问话人的背景。当你不了解他而随意回答,无法把握回答的深浅程度。我说:“敢问怎么称呼,在读书吗?“有位同他一起来的宗亲说:“远乐,你不认识他,他是侄单字嵩。在清华读中文系。“与众不同”,我心里话。于是我说:“不怪会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从字意上来分辨,应是“锦绣”。因为“衮绣”是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衣服。古时上公穿的衣服也绣有龙纹,龙头向下,与天子穿的衣服有别。从此句的意义上来看,“锦绣”是对江南的修饰。如从对联的角度来看,对子讲究对仗,“慈孝”对“锦绣”可称形容词对,如果用“衮绣”则不是工对了。近期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安徽文化》中也是用“锦绣”一词。鲍漱芳在1805年黄河淮河暴发大水灾时,先后捐米6万石,麦子4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在改建六塘河时,他集众捐款300万两。深得嘉庆皇帝的赞赏。鲍氏又一名人鲍廷博,他在乌青镇建立一座著名的藏书楼——知不足斋藏书楼。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曾经进书626种,并且校刻了《知不足斋丛书》30集。他们都是棠樾鲍氏荣公的后代,同六安鲍氏同根同源。他们与我们六安鲍氏的榜眼鲍友智、将军鲍友信、提督鲍起豹一样,是我们鲍氏的骄傲。我指了指父子争死雕像后面的两匹腾飞的战马石雕对他们说:“这两匹马上的将军即是鲍友智,另外是他的侄儿,将军鲍友信的儿子鲍起豹。友智公曾官做湖南总督,鲍起豹也官做湖南提督。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官位上清明廉洁,是我们鲍氏宗族的榜样。

风雪阻止不了鲍氏族人过年的热情。史苑一片洁白,伫立在文史苑大门前的“鲍氏慈孝鼎”和一只大香炉,纹丝不动。它们金黄色的身躯显得坚定和凝重——仿佛告诉人们:鼎载的是鲍氏辉煌的文化!人们没忘记在吃年饭前往香炉里燃几柱香,香烟盘旋着、传摇着向上升起,香烟领着人间的真情厚意飘向四周、飘向天空、飘向遥远……

过年了。炮竹声声辞旧岁。那个孩子把一长鞭炮挂在一根竹竿上,爷爷把炮信儿捏在手上点燃。偌大的会议室,挤满了人。十几桌,一个百来人的团圆饭。爷爷领着孙子,端起一碗酒,自我介绍:“我这是到祠堂过的第二个年了。过第一个年的时候,我才十二岁,跟我的小孙子鲍勇敢一样大,”他指着端酒的孩子。“我也是跟我爷爷到祠堂来的。已经有六十年了。那时祠堂在六安云路街。”他和孙子顺桌儿敬酒。敬完酒来到自己桌子,接着说:“那天也下雪,我穿的是草窝子。那年,我家刚到冬天就被火烧了。我奶奶受惊吓,不几天就去世了。没了家,年过不成了。冬至这天,爷爷叫我跟他到祠堂过年。他说我们是鲍家的子孙,我们没有家,可我们的大家还在,我们可以到祠堂去过年!”饭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祠堂离我家二十多里路,才到祠堂,我就感到温暖。跟今天一样,人好多。长辈们见我衣服单薄,又没鞋,马上派人到城里给我买来衣服鞋子。祠堂里知道了我家情况后,给了我爷爷二块大洋,还有二斤肉。我和爷爷高兴啊。爷爷接洋钱时,双手发抖,眼泪流下来。他要给老先祖下跪!”又一阵掌声。“这件事,我心里永远都忘不掉。”他端起酒杯,手有些抖。饭厅里一百多人都站了起来。他喝口酒,放下杯子:“我的故事还没完。那年冬天雪特别大,我们的日子很难过,一天连一顿稀饭都喝不上。过小年的那天中午,我家里来了三个人。他们说是西乡集鲍大老爷派来的。西乡集就是现在的新安镇。”他看了看在坐的宗亲,问道:“今天有新安来的宗亲吗?”中间桌子上有位宗亲举手说:“我是。”“你知道西乡集鲍善人鲍和齐吗?”“知道。”“他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派人给我家送来米肉还有十块大洋。来人说,这是和齐大人找鲍族人凑给你家过年的。”老人有些激动,他连声说:“鲍和齐,大善人,大善人……”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吃了菜。过一会,他从大善人的回忆里醒过来,又一次站了起来。场里静下来,等着他后面的故事。“好人应该有好报。”人们希望听到鲍和齐有好报的故事。但他说:“中国人常说有仇不报是君子,有恩不报是小人,我报答大善人人情是在文革时期。那是六七年夏天,六安城里的站子派跟坐子派正打仗。一天早晨我到新安去,街上的人都在议论昨天鲍善人被红卫兵逼着下跪、爬街。听到这事,我心痛呀。我从街上买顶草帽就去打听斗争大会的地方。斗争大会下午两点开始,我上午就等在那。那天斗争地富分子四人。他们被红卫兵双手背后绑着,戴着高帽子,挂着黑牌子。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都发烫,这些‘坏分子’全都光着头站在太阳下被晒。

“斗争大会开始时,群众们争先发言。口号和拳头把会场震的轰响。我举手发言时,被当时的红卫兵头儿看到,他很奇怪我怎么会来到这里的会场。我们认识,他的父亲与我都是贫协主席。我们都是根子红苗子正仇很深的老贫农。他当然会让我发言。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你想保这些地富反坏右是个掉头的事儿,你要没一套策略是不行的。当我走上台的时候在大善人面前站了一下,我的意思是让他知道我来救他。可当时,鲍和齐根本也不认识我。虽然他是出了名的善人,他救过的人不少,可在那时谁也不敢担这样的风险。我把过年时他派人送米的故事倒过来,硬说他在我快饿死时派人到我家逼债,把我家度命的那点粮食抢走了。我的控诉得到红卫兵的满意。我说我今天来到这里斗争他,目的是要把他拉到我们那儿去打这个活靶子。群众满口答应,都支持我。红卫兵的头儿们不敢说不行。斗争大会结束时,我便牵着绑大善人的绳,把他拉到我家里去。后来,我把他送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藏了起来。”又一阵掌声。那位来自新安的宗亲满眼泪水走来,紧紧地握住老人的手:“鲍和齐,他是我爷爷!”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时,六安鲍氏就开始了道德教育活动。这个活动的前期是六安鲍氏讲谱、学谱活动。清道光二十一年,六安鲍氏创形谱碟后,每年的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这段时间,祠堂设课堂,专讲宗谱、读宗谱。后来增加讲鲍氏家训、家规、讲道德。来讲堂听课的人,大多是有些文化,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宗亲。他们带来正在读书的孩子,来这里学习,了解家谱。也学习做人做事的知识。今年正月初六,是恢复此项活动的第一课,我担任这课的主讲。

事先,我做了很好的准备,精心选择了要讲的内容。本以为春节期间,来听课的人不多,可到了开课时间,会议室挤的满满的。我走向讲台,宗亲们给我鼓掌,我向他们鞠躬。我拿起话筒,没说客套话:“今天有这么多宗亲来讲堂听课,是我没想到的。我想,今天来的宗亲中,一定有好多是做教育工作的,如果是中学老师,肯定有历史老师。当我们走向讲台,面对学生,开始讲中国历史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祖先就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当我们讲大禹治水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开创几百年夏朝江山的大禹,他是我们的祖先。人们会说,黄帝是中华的人文始祖,可不是你鲍氏的祖宗啊。这话有道理,但是我要说的是,黄帝是人,他有父亲叫少典,他有妻室儿女,他也传宗接待,而我们鲍氏就是他的子嗣——这是历史的真实啊!”

“我们从那里来。小时候,我常常问大人。但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今天我来告诉各位宗亲,我们六安鲍氏来自棠樾,棠樾鲍氏来自叔牙公,叔牙公来自大禹,大禹来自黄帝。当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候,我们鲍氏也就有了谱系的记载——这时多么伟大的事迹啊!”

“我们鲍氏文化是慈孝文化。我们常常讲中华文化,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停了一会,看看有没有谁能回答。当没有回答时,我接着说:“其实,我也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根据我的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两个字‘忠’和‘孝’。‘孝’是‘忠’的基础。所以说‘忠良’出孝门。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先是‘孝’子,然后才‘精忠报国’。”

“我们今天坐着的这块土地,曾经诞生过两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今天,我主要讲他俩。第一位叫鲍友信。他生于乾隆甲午(1774)年,离现在二百四十年。乾隆甲寅科第二名举人,嘉庆己未(1799)科第十八名进士,任云南昭通右营守备署昭通营游击。来昭通任职时,年方26岁,此时他已被诰封武德骑尉,诰封武显将军。昭通周围有大量匪患,在剿匪行动中,友信公身先士卒,冲锋上阵,匪军闻风丧胆,见到友信公那匹黑色战马时,匪则溃不成军。皇上封他为振威将军。嘉庆壬戌年(1802)农历十月十五日,匪兵纠集各支力量,合兵进攻昭通。友信披铁甲上雕鞍。一把‘月牙’大刀,寒光闪闪,横抱胸前。此时辕门开,金鼓鸣。将军出,两军合。将军双手握刀,两脚扣镫,马行如风驰电掣,刀舞如雪片纷飞。匪兵小卒沾着即死,碰到的便亡。马后尸体横压,地上鲜血如潮。这些乌合之众,他们欺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穷凶极恶,可是遇上能征善战的振威将军,被吓得双腿发软,跑都跑不动。那些离将军远些的匪兵嘴里直叫着‘妈呀,跑呀,妈呀…….’

“匪军士兵正往后退,从侧面跑出来一匹白色的战马,马上坐着一员黑面大将。一看就知他是北方人。他身材粗壮,虎头熊腰,满脸胡子,瞪着血红色的双眼。手持钢刀,这把刀不比友信刀轻。那马低头夹尾,看上去有些低沉。有道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将军心里说。看着匪兵胆敢攻城,可能就依仗这员战将。

“当两马相近时,黑将停止前进。他对友信公喊道:‘早闻将军威名,见面果不虚传。小将有一言,将军可纳听。’将军也停下马,放平大刀,‘但说无妨’。黑将说:‘将军是朝廷命官,我辈乃一方草寇。若不忍生灵涂炭,咱以武论输赢。我俩都是大刀将,单打独斗。如若我败,撤走全部,再不犯你。如果你败,自动弃城,若何!’

“友信哈哈一笑,‘你们这些残害百姓的匪徒,有什么资格来跟本将军讨价还价。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才是你最好的前途。如果你不知悔改,继续伤害百姓,你们的死日就在眼前。’

 黑脸贼被友信骂的脸色大变,他举起大刀,催动战马,凶神恶煞般扑过来。匪将那里知道,他面对的是全国第十八名武进士。将军不仅是马上大刀将军,而且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黑将对准友信公,钢刀以泰山压顶势劈下来。将军不慌不忙,双手把刀,闪电般刀背向上,双臂以二郎担山状向上开去。黑汉的大刀在半空中与将军月牙刀相交,如晴天霹雳发出巨响,一道闪光从两刀间向外发散。这大汉的刀,如不被将军挡住,将军连人带马岂不被砍作两半。黑将军用力过猛,他也根本没想到将军会接刀,这种硬碰硬,振的黑将军双手发麻,钢刀飞出手掌心一丈多远。他见势不好,夹紧马便逃。友信心里话,哪里来的江湖大盗,你想逃都来不及了。于是拉弓搭箭,一支箭出,黑将应声下马。官军拥上,乱刀结果性命。匪徒被杀得人仰马翻,四处逃散。将军归营。城内合众欢呼,庆祝胜利。

“到了下午,敌人又集结人马前来攻城。上午匪徒被打败逃走,他们窜到乡下,抓来一些百姓,扬言带到独坪镇处决。友信得报,决定再战,解救他们。将军舒猿臂,举大刀,所向披靡。当杀到离城十几里的独坪镇时,将军突然发现中了伏兵。友信因杀敌心切,加之马速太快,被困到一山凹中。敌军堵住将军退路,用众兵围着,轮番进攻。四周敌军猛士锋面乱着羽镞。有道是一人难敌众手,恶虎也怕群狼。虽然敌人无法接近将军,但四周箭如雨点,身上不免时时中箭。战至申时,将军血透战袍,英勇牺牲。

“将军走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献出了二十八岁的生命。但他英勇的牺牲精神激励着全体将士,官兵们为了给将军报仇,拼命杀敌。匪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战斗结束后,匪军残部全都溃散,昭通以后再未有战乱。

“奉旨为友信公建昭忠祠于武庙旁,春秋两祭,并赏云骑尉世袭。”

“第二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叫鲍远芳。他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为了纪念这位革命烈士,他的塑像就立在文史苑的烈士馆里。远芳雕像揭彩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北楼的宗亲们全都来了。他们来迎接北楼的孩子来家。虽然远芳离开北楼,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三十多年,但他却活在北楼每个宗亲们的心中。

“远芳的雕像是幅写生画。他英俊漂亮。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草绿色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为了给鲍远芳写传,我同他的几个战友有过接触。他们跟我说了很多远芳的故事,他们说远芳是为了保护战友才负伤的。负伤后也是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才牺牲的。他们说他们几个人的生命都是鲍远芳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这些战友,本来不是一个部队的。鲍远芳所在班里的战友来自好几个部队,大约他们都是各部队的优秀士兵。大家到一起不到三个月就来到云南前线。鲍远芳是班长。”

“部队首先要夺取的是一个小镇。这镇原是中国的土地,已被越军占领。部队接到命令,下午8点进入阵地,第二天早4时发起进攻。”

“中国部队对越军发起突然进攻,驻扎在中国土地上的越军还在睡梦中,有的变成了尸体,有的成了俘虏。中国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收复被占领土。第二天中午,越军占领的阵地全都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阵地。”

“连里召开军事会议,要求把部队伤亡情况报上来,并安排兵员补充。鲍远芳班来两位新战士。上级指示:新来战士要多加指导,因为他们还没有参加过战斗。远芳把两个新战士安排在自己身边。”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不仅要夺回被越南侵占的国土,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训越南。中国部队很快就打出国界,推进到越南国土。部队在一个阵地上驻下来,对面是越军阵地。两阵地上兵士的往来都能看得到。前线一连下了几天雨,越军利用雨季经常对我军阵地发动袭击。一天下午,大雨刚停下,太阳出来了。一股越军向阵地压过来。担任警戒任务的正是新来的战士。越军利用灌木掩护,向我军阵地摸过来。蹲在战壕里的远芳发现敌人,已有越军在瞄准那个警戒的战士。远芳突然跳出战壕,扑到新战士,也正在此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远芳的左腿。”

“越军调动大部队进行进攻。我军命令部队组织撤退。战友们发现班长腿动脉被子弹打破了,鲜血泉涌。一个战士抓住他,要背他后撤。他拿出些布带,把伤口包扎一下,命令道:留下一个战士与我担任掩护,其余战士撤退。那位新战士死活要背他走,远芳严肃地说:服从命令!他投出两颗手榴弹,敌人卧倒了。战士们很快撤下去。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已经无法知道了。后来部队寻尸体时,在阵地上找到那个战士,他是手榴弹炸死的。鲍远芳是在离阵地很远的一丛灌木中找到的。身上没有新伤。可以想象,他是血液流尽而死亡的。”

 

我准时来到文广新局,我带着申报文本。带着诸如此类的故事。那位办事员随意翻了下文本,他说写了这么多。当他沉下心来读的时候,似乎被吸引了。他花了很长时间在读。后来他对我说:有价值。

                                

 六安鲍氏族史研究会

六安鲍氏二十世远乐执笔

2014.8.3第一稿于六安


技术支持: 站无忧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