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事迹的历史图谱。根据家谱的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它的种类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如古代东北鄂伦春族人,就是在马绳上打结记载,十几个结就是十几代。青铜家谱是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金文家谱。刻谱于石的叫石碑家谱,汉代以后相当流行。书本家谱种类繁多,约有4万多种。此外,还有挂在墙上的布谱、刻在塔上的塔谱。
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而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每次修谱,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王鹤鸣先生将家谱沿革简要概括为:先秦时期:家谱萌芽;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唐代:家谱发展;宋代:家谱功能转折;明清以来:家谱普及;近50年:续修新谱。
家谱的基本体例有16种:1、谱名。为了防止混淆,常把地名加在谱名前,如《合肥李氏家谱》、《韶山毛氏家谱》。2、谱序。概述本族来历、姓氏源流、人口迁徙、修谱经过、修谱理论等,即有修谱者自序,也有请名人作序的,历次修谱的序言均收录其中。3、凡例。规定修谱的原则和体例。明清时期女儿不能入谱,媳妇可以入谱。民国时期有所变革,现在新修男女均可入谱。4、遗像。收入老祖宗和重要祖宗的遗像,旁边配有文字赞语。5、恩荣录。记录本家族受到的朝廷和皇帝的赐匾、封号等。6、姓氏源流。姓氏来源、迁徙路线、分支情况等。7、族规家法。三从四德、婚害墓葬等。8、祠堂。建筑规模、地理位置、兴建时间等。9、世系。从古到今,一世、二世是什么人,姓名字号一一列表。10、传记。本家族名人、忠臣、孝子、烈女等都要立传。11、族产。记载家族的坟地、学田、义庄、山岭。12、契约。家族打官司、过继、卖田、分家、婚嫁、邻里纠纷的文约、契据等。13、坟苑。祖坟方位、朝向、四界等。14、艺文。辑录祖宗的著作、诗文。15、字辈。姓名中的辈分排行。16、领谱字号。即规定一套谱印多少份数,如某个姓有34房,就印36部,每房谁来领一部均记录在案,多余两部放在祠堂里。历史上家谱严禁传出,只能内部传阅。
此外,家谱还有其它体例形式,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体例,这是进一步吸收正史和方志编纂成果的重要体现。从以上这些体例可以看出,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
鲍氏续谱建祠委员会